投身自然保护区十六年如一日,陈远忠坚守大山深处,用脚步去丈量保护区的山山水水,并全身心投入到自然科普宣教工作中。近日,陈远忠被评为2023年梅州“最美科技工作者”。
背包奋斗在科研监测一线
2007年,陈远忠从平远县黄田林果场调到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负责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工作。从此,他走上了“动物世界”的探险之路。“以前没接触过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研究,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我这个‘笨鸟’也能高飞。”陈远忠打趣道。
一个大背包,一台专业相机,一身迷彩服,成了陈远忠的标志。“这个包有30斤重,是我进山的‘百宝箱’。”他说,这一背就是十多年,已经习惯了这个重量。每次进山前,他都会整理背包,将单反相机、红外相机、电池、干粮、手电筒、应急药品等依次放入背包。
一个大背包,一台专业相机,一身迷彩服,成了陈远忠的标志。
“除了在山里走,他常常捧着一本《鸟类大全》或对着电脑、手机,查看关于鸟类的视频。”陈远忠的同事介绍道,现在谁问他关于鸟类的问题,他都能既快又准地解答出来。“工作中有不懂的地方我也会及时向有关专家教授请教。”陈远忠说。
日复一日地巡山观鸟,陈远忠最清楚保护区每年来了哪些“旧友”,又多了哪几位“新客”。16年来,他用镜头拍摄到了15000余幅野生动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物种记录新增加野生动植物100多种。
2013年12月的一天,陈远忠在保护区境内的黄田水库发现一群鸳鸯,他马上赶过去,但当天没有看到鸳鸯的身影。第二天一大早,他在路上隐约听到水面有鸳鸯在叫,便加快脚步,却不小心踩到枯树枝发出较大声响,使得鸳鸯立刻从水面飞走了。“鸳鸯非常敏锐,第三天我比它们早到栖息地。”陈远忠总结前两次的失败经验,为防止鸳鸯受到干扰飞走,天未亮他就到达目的地,架好相机后等待鸳鸯的到来,5个多小时的等待,大气不敢喘,他终于拍到了珍贵的鸳鸯,“我脸上被毒蜂蜇了一下,当时左眼肿得眯成一条线了,但这都是值得的,后来被证实,这是在广东省内发现的数量最多的鸳鸯群。”陈远忠回忆。
随后,陈远忠监测到的白头蝰蛇为广东省首次发现,刷新了广东省蛇类新记录。这些监测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科普宣传、辅助决策等领域,他监测拍摄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鬣羚视频在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科普宣传栏目播出。陈远忠还多次被省里抽调参加广东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项目。
乐此不疲投入科普宣教活动
自然保护区是为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为了让科普宣教工作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陈远忠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特长相结合运用到科普教育工作中去,把自己有模仿鸟叫的特长设置成自然教育听声识鸟的课程;把长期积累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在自然教育工作中给访客播放野生动物视频;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措施作声情并茂的讲解,得到访客的高度好评和赞扬。
“这只吃木瓜的鸟,它叫白喉红臀鹎……”在保护区宣教中心,小学生们的目光被陈远忠自己制作的视频所吸引。由于孩子们的探索欲、求知欲都比较强,所以每一次师生团队来访,陈远忠都要做大量的功课,包括安排好路线和场地、设计好自然教育课程等。一旦学生们到来,通常都会围绕在陈远忠身旁问起十万个为什么,“老师,保护区里有老虎吗?”“老师,这种野生菌叫什么?有毒吗?”这些问题都会在陈远忠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自然生态知识,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和养成。
陈远忠给小学生们科普动植物知识。
扎根保护区16载,陈远忠通过实践探索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监测体系,逐渐成长为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守护者,科研监测的推进者。自2009年6月在动物学研究发表《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比较》以来,陈远忠先后多次在国家或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只要有利于自然保护发展的事情,我们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去做。”近年来,陈远忠在自然保护领域取得诸多殊荣,他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他仍乐此不疲。“我热爱自然保护区事业,会一直做下去。”
撰文:袁志鹏 李琴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